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00篇
  免费   1254篇
  国内免费   141篇
管理学   93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37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446篇
丛书文集   2376篇
理论方法论   1294篇
综合类   13256篇
社会学   1482篇
统计学   96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252篇
  2021年   325篇
  2020年   389篇
  2019年   320篇
  2018年   347篇
  2017年   437篇
  2016年   428篇
  2015年   503篇
  2014年   999篇
  2013年   1567篇
  2012年   1323篇
  2011年   1492篇
  2010年   1170篇
  2009年   996篇
  2008年   1170篇
  2007年   1428篇
  2006年   1359篇
  2005年   1303篇
  2004年   1255篇
  2003年   1120篇
  2002年   931篇
  2001年   789篇
  2000年   481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building and changing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in social networks is considering features of the members of social networks. Most of the existing methods in network monitoring don’t consider effects of features in network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others don’t lead to reliable results when the features abound or when there are correlations among them. In this article, we combined two method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likelihood method to monitor the underlying network model when the features of individuals abound and when some of them have high correlations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82.
本文报告一种金融时间序列预测的信号分析、信息融合与智能计算组合模型,简称FEPA,由针对金融时间序列(FTS)信号分析的经验模态分解(EMD)、用于数据降维的主成分分析(PCA)和用于非线性建模的人工神经网络(ANN)三部分组成。该模型首先应用滑动窗口截取原始金融时间序列最近期数据集,应用EMD分解算法把数据集分解成不同尺度的本征模态函数(IMF),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分解后的数据降维,提取最有信息量的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输入到神经网络进行组合预测。本文提出的组合预测模型FEPA是基于分解-提优-合成的信息融合思想,有效提高了预测可靠性。其创新点在于:1)首次给出了EMD算法的结构化表达,提供了今后融合更多信息的算法接口;2)通过多步长预测输出深入研究EMD分解的有效信息结构;3)通过切换到更细时间框架来处理EMD的端点效应,并探索了两级时间框架下的预测效果;4)给出了金融时间序列组合预测模型的一般性架构,具有可升级性和可扩展性。并且通过滑动窗口EMD使得实证更能切近实际。通过在沪深300股指和澳大利亚股指上的实证,结果表明FEPA预测模型在沪深300股指日线和15分钟线上的预测命中率高达78%和82%,在澳大利亚股指日线上也达到了74%的命中率,经比较,明显高于文献中常见的5种模型。  相似文献   
83.
在数据包络分析中,大量的交叉效率模型已被提出。然而选择不同的目标模型将实现不一样的交叉效率评价。本文基于针对单个决策单元实施的对抗型和仁慈型两个交叉效率模型,用合作博弈方法来研究交叉效率模型的选取,并利用Shapley值对决策单元进行排序。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显示该排序方法充分利用了最小交叉效率和最大交叉效率的信息完全排序了所有决策单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4.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和20世纪90年代的孕育,中国共产党在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和理论的变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的内涵也日趋丰富和完善,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后成熟定型。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大众传媒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话语转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从而塑造大众的中华民族观念,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的构建遵循话语生产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逻辑、话语传播从学术到政治再到大众的延展逻辑、话语内涵从单一到复合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85.
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就是革命。历史地看,革命观念本身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化历程。首先是西方现代式革命观的传入,并与中国传统的革命观产生碰撞交融。随着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也开始输入中国并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由于中国国情及时代需求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由此生发出一些中国式的特色。回溯历史是为了前瞻未来。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我们才能正确理解革命观念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才能更好地开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光明未来。  相似文献   
86.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能进能出机制,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是我们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更是首次提出慎重均衡发展中共党员。但目前,一些地方的做法与当前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仍然存在党员入口把关不严、党员教育流于形式、党员监督管理虚化弱化、不合格党员处置相对偏软等问题。为此,我们应当从严把入口、强化监管、畅通出口等方面着手,健全党员队伍的进出口机制,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87.
殷商到春秋时期,"口"专指人的嘴.战国以后,在转喻机制的作用下,"口"发生跨域演变,西汉时已成为由于概念域融合而新产生的{口嘴}概念域的上位词."嘴"专指鸟嘴,产生于东汉,之后其义域不断扩大,使用频率逐渐提高,至唐代完成了上位化演变,到清末则取代了"口"的强势上位词地位."口"上位化的原因在于古今范畴化方式发生了变化,"嘴"的上位化则是语用、语义、字形变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8.
政党治理视域中的群众路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群众中学习,在学习中把握执政规律,在尊重规律中求得发展,在科学发展中巩固执政地位。当代中国处于迅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执政党在处理党群关系的实践中面临着新的形势,而要顺应新形势,必须要创新党群关系的思路和方法。文章分析了执政党处理党群关系所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指出必须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群众路线之于政党治理的重要意义,阐明了政党治理的价值目标与为人民服务的内在契合;指出在政党治理视域下,坚持群众路线的着力点,即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新党群沟通方式、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建立联系群众制度。只有把群众路线与政党治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实现党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9.
考虑不同的位移边界条件,建立了常物性2D-FGM板研究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得到其冷却瞬态热应力场分布图形。位移边界条件对常物性2D-FGM平面区域冷却瞬态热应力分布影响颇大,在简支和一端固定情况下,2D-FGM板自由边界上的热应力σx=0;两端固定情况下,其左右两边界均形成上中下三个应力聚集,应力分布形状和数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四周均设置呈固定约束后,热应力数值增长幅度较两端固定情况时更为明显。此结果为该材料的设计、制备提供了准确的理论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90.
For architect Oskar G. Stonorov (1905–70) and labour leader Walter P. Reuther (1907–70) unions were not simply instruments for collective bargaining. They were also agents for transforming established social practices that denied the working class access to decent housing, parks and art; discriminated against African Americans; and destroye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 and site planning were key to this transformation as they addressed concerns of social justice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onorov and Reuther shared an aesthetic agenda as well – to expose workers to the emancipating beauty of modern design – as they believed well-designed housing contributed to both their personal lives and productivity at work. From 1941 until their deaths in 1970 they devised plans for workers' housing and town planning, sculpture, urban renewal and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site planning. They sought to involve workers in the design process, mark union territory on former elite-owned properties, give control of housing production to organized labour and advance workers'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ir architectural endeavours as part of a labour narrative and as an index of the turbulent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taking place from the inter-war years to 19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